荚果蕨

2024-01-02 15:51:15 花卉大全 jack

荚果蕨(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(L.) Tod.)是球子蕨科荚果蕨属植物。

植株高70-110厘米。根状茎粗壮,短而直立,木质,坚硬,深褐色,与叶柄基部密被鳞片;鳞片披针形,长4-6毫米,先端纤维状,膜质,全缘,棕色,老时中部常为褐色至黑褐色。广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、北美洲及欧洲。生长于海拔80-3000米山谷林下或河岸湿地。

荚果蕨作为观叶植物露天栽培。幼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,用开水焯一下,炒食、做馅食用,荚果蕨的幼叶,可以盐渍,速冻保鲜,是山野菜中的极品。荚果蕨根状茎可以入药,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杀虫作用。

形态特征

植株高70-110厘米。根状茎粗壮,短而直立,木质,坚硬,深褐色,与叶柄基部密被鳞片;鳞片披针形,长4-6毫米,先端纤维状,膜质,全缘,棕色,老时中部常为褐色至黑褐色。叶簇生,二形;不育叶叶柄褐棕色,长6-10厘米,粗5-10毫米,上面有深纵沟,基部三角形,具龙骨状突起,密被鳞片,向上逐渐稀疏,叶片椭圆披针形至倒披针形,长50-100厘米,中部宽17-25厘米,向基部逐渐变狭,二回深羽裂,羽片40-60对,互生或近对生,斜展,相距1.5-2厘米,下部的向基部逐渐缩小成小耳形,中部羽片最大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15厘米,宽1-1.5厘米,先端渐尖,无柄,羽状深裂,裂片20-25对,略斜展,彼此接近,为整齐齿状排列,椭圆形或近长方形,中部以下的同大,长5-8毫米,圆头或钝头,边缘具波状圆齿或为近全缘,通常略反卷,叶脉明显,在裂片上为羽状,小脉单一,斜向上,叶草质,干后绿色或棕绿色,无毛,仅沿叶轴、羽轴和主脉疏被柔毛和小鳞片,羽轴浅棕色或棕禾秆色,上面有浅纵沟;能育叶较不育叶短,有粗壮的长柄(长12-20厘米,下部粗5-12毫米),叶片倒披针形,长20-40厘米,中部以上宽4-8厘米,一回羽状,羽片线形,两侧强度反卷成荚果状,呈念珠形,深褐色,包裹孢子囊群,小脉先端形成囊托,位于羽轴与叶边之间,孢子囊群圆形,成熟时连接而成为线形,囊群盖膜质。

荚果蕨

生长环境

荚果蕨生长于海拔80-3000米山谷林下或河岸湿地。荚果蕨不耐干旱,对水分要求严格;既耐高温,也耐低温,32℃高温仍能正常生长、发育,在零下36℃的低温下,宿根也能安全越冬,幼嫩叶在零下5℃以下才遭冻害。

荚果蕨

分布范围

广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、北美洲及欧洲。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(小兴安岭、带岭、乌敏河、阿城、穆棱、尚志、伊春)、吉林(长白山、安图、抚松、靖宇、漫江、延边)、辽宁(千山、临江、岫岩)、内蒙古(宁城)、河北(小五台山、涞源、内丘、兴隆、围场)、山西(灵空山)、河南(卢氏、西峡、栾川)、湖北西部、陕西(南五台山、太白山、蓝田、宁陕、奕城)、甘肃(康县、文县)、四川(城口、雷波)、新疆(阿尔泰)、西藏(察隅、波密、察瓦龙)。

繁殖方法

根茎繁殖

根茎采集:采集时间:一般在秋季叶枯后或早春萌动前;采集方法:平镐、沿地径刨深约15-25厘米,根状茎尽量完整,注意不要伤芽,在上冻前直接栽植或假植于背风向阳处或地窖中,待翌春栽植。

栽植方法:直接进行定植,在作好的床上挖穴深20厘米,穴面40厘米×40厘米,植入根状茎,行距45厘米,踩实,然后覆土,再盖些树叶或干草等。

孢子繁殖

  • 孢子的采集

采孢时间一般在8-10月份,当孢子叶由绿色变为深褐色成熟后即可采收。采收方法:用干净剪刀将带有成熟孢子囊的叶片剪下,放入干净光滑的袋中,密封折叠,并放置1-2天,使绝大部分孢子散落到纸袋里,然后再打开纸袋取出叶片孢子囊壳等杂质,将孢子收好以备播种。孢子贮藏:当年采种室温贮藏,次年春播,低温±5℃条件下,可延长至22个月左右。

  • 孢子的播种
  • 1.播种时间:每年2月上旬。
  • 2.选择培养基:可选择草炭土、腐殖质或泥炭和河沙混合土作为基质,基质过20目筛后,用800-1000倍多菌灵等消毒处理。
  • 3.孢子处理:在播种前用300毫克/升的赤霉素将荚果蕨孢子处理15分钟,促进孢子萌发。
  • 4.室内播孢:播种前一天把准备好的基质培养容器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,将处理过的孢子倒入盛水的喷壶中,摇匀后均匀喷洒在培养基质上,每平方米需孢子1克,播种后用纸将苗床盖好。
  • 孢子的培养

培养温度:将容器放在温床或培养箱中培养,温度保持在25℃左右。土壤相对湿度:土壤相对湿度为85-90%、pH值为5.0-6.5、光照每天4小时以上。培养时间:一般15-30天就能出现隐隐的绿色,表明孢子已经萌发,可撤去覆盖纸。

  • 孢子育苗管理

孢子萌发后应保持充足的水分,每天喷雾2次,连续1周,之后每天浇1次水,土壤含水率保持在80-110%,20天以后形成幼苗。孢子萌发后每天保持5000勒克斯以下的散射光。当幼苗高生长至6厘米左右时,可按4厘米×4厘米的株行距进行第一次移栽,仍用同样的基质,温床培养。

栽培技术

选地整理

 

荚果蕨(4张)选地:选择阳坡、半阳坡,郁闭度为0.3-0.6,山坡中下腹,坡度8°-15°,排水良好的针阔叶混交林下、林缘或林中空地。

整地清林:杂草灌木丛生的林地,整地前先清林、割草,林地内的目的树种幼苗、幼树全部保留。割带3米以上,保留带2米以内,将割下的灌木堆积带两侧。先铲除草皮,深翻20厘米,作大垅宽60厘米或做床长10米、宽1米、高10-15厘米,时间为前一年秋季。

定植方法

孢子培育的苗,苗高10-15厘米,带土坨。培育的根状茎,茎粗0.5厘米以上;栽植密度:株行距30厘米×40厘米;植苗时间:早春土壤解冻后,荚果蕨萌发前,顶浆栽植;栽植点配置:三角形;栽植方法:开沟深10厘米,将孢苗斜向平摆于沟内,可随摆随将根状茎用手压实,在一个床面(垅)摆完后覆土10-15厘米,覆土后立即压实,并浇透水。最好再覆盖3-5厘米的树叶或干草保湿。

田间管理

  • 1.中耕除草:荚果蕨栽植第1、2年应及时进行2-3次割灌、除草、松土。灌溉与排水:在荚果蕨生长期间应多次灌水,使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%-80%,同时如有积水,应及时排除,以免引起根的腐烂。遮荫:保持适当的遮荫,最适宜的郁闭度为0.4-0.6,也可搭建遮荫棚进行遮荫。
  • 2.施肥:可视土壤肥力施加氮肥、钾肥、磷肥、农家肥或生物肥,每666.7平方米可施腐熟的鸡、猪粪5000千克、草木灰150千克,混拌均匀后用作床土底肥。追肥每666.7平方米追施人粪尿15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,可结合浇水多次薄肥,可采一次施一次肥,施肥在采收后2-3天进行。

采收管理

  • 1.采摘季节:5月中旬-6月下旬;采摘标准:当荚果蕨生长到20-25厘米左右、叶片尚未完全展开而呈拳勾状时既可采摘。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。
  • 2.采摘次数:第1年只采收1次,以后每年采收2-3次。采摘间隔期:采收一次后,7-10天可采收第2次。
  • 3.采摘方法:可用刀割或用手掐,要尽量贴近地面,不要连根拔,同时将同等长度的荚果蕨茎分类扎把,装入筐内上面覆盖少许杂草,不要挤、压、碰。原则上当日采集当日加工或交售,防止拖长时间促成老化。

主要价值

荚果蕨

观赏:荚果蕨作为观叶植物露天栽培。8-9月荚果蕨叶片成熟,叶片颜色翠绿,婀娜多姿,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,是很好的观叶植物,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,备受游人喜爱。

食用:荚果蕨幼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,用开水焯一下,炒食、做馅食用,荚果蕨的幼叶,可以盐渍,速冻保鲜,是山野菜中的加加佳品。

药用:荚果蕨根状茎可以入药,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杀虫作用。

本文标题:荚果蕨 声明:花百科所有作品均由互联网收集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站长告知删除。
广告位招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