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血草(Limonium sinense (Girard) Kuntze),白花丹科补血草属的多年生草本。株高达60厘米;根皮不裂;茎基粗,呈多头状;叶基生,花期不落;叶柄宽,叶倒卵状长圆形、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基部渐窄;花萼漏斗状,萼筒径约1毫米,萼檐白色,裂片先端钝,花冠黄色;花茎生于叶丛,花序伞房状或圆锥状;花期北方7~11月,在南方4~12月。
补血草分布于中国滨海各省区,生在沿海潮湿盐土或砂土上。越南也有栽培。喜光、耐旱、耐寒,叶面遇霜,仍可继续开花。但忌夏季高温高湿,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土。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繁殖。
补血草味甘,性平,无毒。据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记载补血草具有止血散瘀功效。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宫颈癌及其他出血症状。适用于花坛布置和切花观赏。补血草花语为“永远思念”“友谊长存”之意。
形态特征
二色补血草(6张)补血草,白花丹科补血草属的多年生草本。高15-60厘米,全株(除萼外)无毛。根皮不裂。茎基粗,呈多头状。
叶基生,花期不落,淡绿色或灰绿色,叶柄宽,倒卵状长圆形、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基部渐窄,长4-12(22)厘米,宽0.4-2.5 (4)厘米,先端通常钝或急尖,下部渐狭成扁平的叶柄,多数,排列成莲座状。花轴上部多次分枝;花集合成短而密的小穗,集生于花轴分枝顶端,小穗茎生叶退化为鳞片状,棕褐色,边缘呈白色膜质。
花茎生于叶丛,花序伞房状或圆锥状;花序轴通常3-5(10)枚,上升或直立,具4个棱角或沟棱,常由中部以上作数回分枝,末级小枝二棱形;不育枝少,位于分枝的下部或分叉处,通常简单;穗状花序有柄至无柄,排列于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顶端,由2-6(11)个小穗组成;小穗含2-3(4)花,被第一内苞包裹的1-2花常迟放或不开放;外苞长约2-2.5毫米,卵形,第一内苞长5-5.5毫米;花萼漏斗状,萼长5-6(7)0毫米,漏斗状,萼筒直径约1毫米,下半部或全部沿脉被长毛,萼檐白色,宽2-2.5毫米(接近萼的中部),开张幅径3.5-4.5毫米,裂片宽短而先端通常钝或急尖,有时微有短尖,常有间生裂片,脉伸至裂片下方而消失,沿脉有或无微柔毛;花冠黄色。花瓣5,蓝紫色;雄蕊5;雌蕊子房上位,花柱5,柱头丝状。
果实倒卵形,黄褐色。花期在北方7(上旬)-11(中旬)月,在南方4-12月。
近种区别
该种与二色补血草相似,但该种的萼檐较窄,开张幅径小于萼的长度;也同日本补血草相近,然而后者萼檐白色膜质部分更窄(宽约1-1.5毫米),红色的脉伸达花萼裂片顶端。
产地生境
补血草分布于中国滨海各省区;生在沿海潮湿盐土或砂土上。越南也有栽培。
生长习性
补血草喜光、耐旱、耐寒,叶面遇霜,仍可继续开花。但忌夏季高温高湿,喜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土。
补血草(6张)在高温下栽培不开花,或者开花受到明显抑制;若在夜温16℃以下栽培,则开花良好;在幼苗期已接受低温处理,则以后即使处于高温也开花。
该种随着生境盐分和气侯条件的差异,形体有所变化。花序轴可由细弱、下部偃卧、四棱形的变成粗壮直立而具深沟棱的;小穗开花多少,叶的形状大小等也有一定幅度的变异。
育植技术
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繁殖。
育苗
补血草
生产上多用组培法育苗。苗长到5-8片叶即可定植。也可种子繁殖。种子较小,千粒重2.5-2.8克。种子在18-21℃条件下,1周即可发芽。当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即可分苗,5-6片叶时可定植。整地
选择高燥地块,亩施农家肥5吨,在基肥中增加硼砂。
作墒
墒面70厘米,高出地面20厘米,墒间道40-50厘米,定植前1-2天浇一次水,使土壤湿润。
定植
定植株40厘米×40厘米,双行交叉栽植,以利于通风透光。也可三行式栽植,墒宽1-1.2米,沟宽40厘米,作梅花状定植。
管理
除施足基肥外,生长期每月施肥1次,用复合肥即可,加施适量硼作叶面肥施用。
大棚栽培一般3天左右浇一次水。在花序抽生及生长发育期,水肥要充足,否则花枝短小,花朵不繁茂。要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,以白天18-20℃,夜间10-15℃为宜。应注意通风,以防病害发生。同时,需拉网或立支柱,以防倒伏。第一茬花切取后,清除老枝枯叶,以利促进新芽萌发。
病虫防治
病毒病
补血草
病原:有多种病毒可为害补血草,主要有:蚕豆枯萎病毒(BBWV)、黄瓜花叶病毒(CMV),补血草病毒Y(SVY)、番茄丛矮病毒(TBSV)和芫菁花叶病毒(TMV)等。病株矮化,叶片变小,皱缩畸形或呈花叶状。
发病规律与流行特点: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或由桃蚜和棉蚜等传染。
防治措施:A.选择健康植株的种子育苗或培育无毒苗栽植。B.及时拔除病株,以减少传染源。切花工具注意消毒,以免汁液传毒。C.防治传毒媒介蚜虫。在蚜虫发生期,可喷洒40%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.5%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进行防治。
焦枯病
补血草焦枯病又名补血草霉病,是补血草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。
病原:灰葡萄孢霉。
症状:植株的叶、花、花梗、梢部、幼苗和采花后留下的残桩均可受害。叶受害后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,后萁有可导致叶片枯死。花受害后,其膜状萼变色、萎陷或破碎,发生严重时,一部分或整个花序焦枯坏死。在潮湿环境下,病部可见灰褐色霉层,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他生孢子。
发病规律:病菌在病株残体上生存越冬。翌年春以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或由种子带菌传播侵入寄主。有再次浸染。
流行特点:多雨、高湿和阴凉的环境有利病菌生长繁。种子带菌异地调运可导致病菌远距离传播扩散。
防治措施:A. 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周围残花病枝,深埋或烧毁,以减少接种体来源。B. 对种子进行处理,可将带菌种子浸泡在50℃水中30分钟或在灭菌灵800倍液中浸60分钟杀灭病菌而不影响种子发芽。C. 栽培管理中注意保持植株干燥;浇水时避免淋湿叶和花;温室要保持通风干爽,以降低空气湿度。D. 发病初期,可喷洒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%速克灵(腐霉利)粉剂1000-2000倍液或50%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-1300倍液进行防治,每隔7-10天喷药3-4次,可较好控制病害扩展。
褐斑病
症状:叶、茎及花茎的侧叶上发病。叶上病斑初生水浸状不鲜明的淡黄色斑点,病斑周边黄褐色,内部灰褐色,后呈茶褐色。老病斑周边呈紫红色。病斑直径约2-5毫米。茎部病斑与此相似。
病原:为尾孢菌,分生孢子梗淡褐色,束生。分生孢子无色,鞭形,具3-7个隔膜。大小30-983.4-4微米。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-30℃,37℃以上或5℃以下停止发育,致死温度为45℃,10分钟,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-31℃,最适相对湿度98%-100%,以水滴状最好。
传染途径: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。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,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、雨水传播,从叶片气孔部位侵入为害。潜育期9-10天,继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,通过气流、雨水进行再次侵染。旬平均气温19-25℃之间,平均最低温度在13℃以上。
防治方法:发病期间及时喷药。可用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;50%多菌可灵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。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,连续2-3次。
主要价值
观赏
补血草适用于花坛布置和切花观赏。因其花朵细小,干膜质,色彩淡雅,观赏时期长,与满天星一样,是重要的配花材料。除作鲜切花外,还可制成自然干花,用途更为广泛。
药用
补血草味甘,性平,无毒。据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记载补血草具有止血散瘀功效。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宫颈癌及其他出血症状。
相关图片(9张)根或全草民间药用,有收敛、止血、利水的作用。
性味 苦;微咸;性凉
功能主治 清热;利湿;止血;解毒。主湿热便血;脱肛;血淋;月经过多,白带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或用至60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水煎坐浴。
各家论述 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止血散瘀。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宫颈癌及其他出血。
植物文化
补血草花语为“永远思念”“友谊长存”之意。